首页 > 关于我们 > 校园动态
再次走进央视!沈阳城市学院就业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报道
2023年07月17日  信息来源:对外交流中心

  711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以“辽宁多措并举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题,报道了辽宁省教育厅、人社厅、共青团等各部门单位,全力助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多项举措。沈阳城市学院作为辽宁就业的典型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学校学生处副处长李直接受央视采访,在沈阳城市学院举办的辽宁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启动仪式暨校企人才合作对接会的多组画面出现在新闻中。这是继73日学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后,学校就业工作再获央视媒体关注。 

    

    

  识别二维码观看《朝闻天下》完整新闻 

    

  新闻中,沈阳城市学院学生处副处长李直表示:“沈阳城市学院通过点对点动态掌握学生就业情况、开展就业观教育、招聘信息推送等全方位的就业帮扶指导,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沈阳城市学院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全员参与、精准帮扶、清单销号等有效措施,认真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有关要求,多措并举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健全就业帮扶体系,优化就业服务流程,细化就业指导服务,高质量就业彰显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连续两年获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一等奖,2022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23年被授予“辽宁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全校一盘棋,提升学生就业“幸福感” 

  沈阳城市学院充分发挥“全员育人”优势,按照“统筹在学校,主体在学院,重点在专业”的指导原则,各学院、部门“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全部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使全校就业工作形成一盘棋,脚踏实地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学校采取阶段性推进的方式,抓实、抓细毕业生就业工作,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校领导带头“访企拓岗”,精准对接相关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畅通就业渠道。各学院、部门各学院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注重实效,强化责任、细化落实就业任务,打造媒体宣传矩阵,在各平台收集并发布就业信息,满足毕业生求职需求;通过就业意向调查,建立“动态就业工作台账”,做到“一系一方案、一人一跟踪”,精准开展就业帮扶,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提高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今年4月起,沈阳城市学院全面启动“春暖绿岛 助你前行”2023届毕业生就业促进月系列活动。学校联动各二级学院,推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专场双选会,邀请企业进校为毕业生“精准送岗”。同时,各专场双选会还创新采取了“直播带岗”的方式,帮助因实习等原因未能到场参加双选会的毕业生通过直播直接与用人单位互动,询问应聘条件和面试事宜。截至目前,学校共举办8场线上线下双选会,提供就业岗位17854个,达成初步实习就业意向3000余人次。 

  学校在今年6月承办了辽宁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启动仪式暨校企人才合作对接会。该活动由全国工商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的“百城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由辽宁省委统战部指导,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辽宁省工商联、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人社厅、辽宁中华职教社主办,沈阳城市学院承办,旨在抓住高校毕业生离校前招聘关键期,促进全省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也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扩能提供人才支撑。招聘会邀请了240余家省内多地的用人单位,涵盖新闻、传媒、软件研发、互联网、医疗、教育、酒店、房地产等10余个行业领域,为毕业生提供4300余个就业岗位。招聘会吸引了辽宁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中医药大等省内多所高校的毕业生前来参加。

  学校还通过举办“名企进校园”招聘会、宣讲会等方式,邀请华为、华晨宝马、中核集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企业到校开展就业实习招聘活动,助力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发展需求,多措并举为沈阳城市学院青年就业创业搭桥筑路扩道,帮助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质量就业 

  沈阳城市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按照“立足沈阳、面向辽宁、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不断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能力导向的专业培养体系。近年来,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学校探索形成了“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未来就业方向,构建体现真实工作情境和业务流程的教学环境,创建集课程、实验、实训、实战为一体的实践化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 

  学校各专业围绕“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小组学习、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验实训等实践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自主学、动手学;在课程建设上,通过设计适度实用的小组任务、教学项目和教学案例,保证实践化教学方法的落实;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理实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学校90%以上的课程均采取了实践化教学模式。

  2019级传播学专业裴雪蓉现入职北京一家影视公关服务策划公司工作的她,正在为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进行中国区雇主品牌定位策划,她说“在校期间的实训项目对我现在的工作是很有用的,依托‘自主学动手学’进行的实验实训、小组任务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帮助我更好的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中,更有底气提出对项目的想法,也让我在对接客户时,能够比别人多想一步、多做一点。在学校的实践可以说是催化剂一样的存在,让我能够更快的上手,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 

  学校为各专业群投资兴建了集实验、实训、实战为一体的职业情境化实践教学平台。各平台严格按照真实企业场景和生产流程进行建设,能够开展真正的项目制作和产品生产。依托各平台,各专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引入真实的社会服务项目、开发真实业务项目库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真实参与项目制作并进行岗位实操。

  现任沈阳香格里拉大酒店招聘主管的2017届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王溪竹,是学校实训餐厅——芙蓉餐厅的第一批实训学生。实训期间,同学们被安排在运营部、管理部、采购部轮岗实习,实训内容从采购、餐点制作、餐厅服务到运营管理,学生全流程参与。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熟练操作,王溪竹在校期间的实训让她获益良多:“毕业之后,我开始从事酒店的人力资源工作,需要了解酒店各个部门的运营状态,从而分析我们所建立制度的可操性以及运营部门所提要求的合理性。特别感谢在芙蓉餐厅的实训,让我比其他人更了解运营,也更利于工作的开展。” 

  学校还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考察以及发挥有业界专家参与的校、院两级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对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专业培养与职业标准的匹配度、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的融合度等进行研究论证,明确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快速适应职业环境的可转移能力;满足职业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从事职业工作的专业运用能力;支持职业提升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流的教学设施与环境助力优秀人才培养

    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塑造人,以过硬的教学设施成就人。今年,沈阳城市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工场”获批成为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学校类人足球机器人工程中心、BIM工程中心、辽河文化研究院、舆情研究所、绿岛影业等科研机构全力服务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学校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BIM技术与智慧建筑、媒介融合与数字影视产品创意制作、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智慧酒店与特色旅游、互联网金融与现代商务、生命信息与健康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比较优势。机器人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场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下设智能感知与运动控制实验室、机器人视觉实验室、机器人仿真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拥有自主研发的四代SYCU仿人足球机器人、TurtleBot3移动机器人、ABB/KUKA/新松/珞石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等高端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能够满足专业全体学生并发实验需求。

  智能工程学院2018届毕业生贾海峰,曾担任绿岛类人足球机器人团队队长,团队蝉联20182019年度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区冠军,分获世界赛第六名、第四名。现在的他担任连智科技(大连)有限公司机械工程师、ISO9000专员。正是因为在学校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贾海峰的动手能力及专业学习能力获得了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截至目前,贾海峰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发明专利。 

  沈阳城市学院艺术类专业教学设施完善,拥有辽宁省全媒体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设有影视剪辑、影视特效、栏目制作、综艺演播、声音工程、播音、影像创作、舞台灯光设计、影视包装、动漫设计、印刷工艺、平面设计等实验室20个;1200㎡、500㎡、400㎡、300㎡、200㎡、100㎡等大小不同的电视综艺、影视栏目、新闻、虚拟、融媒体等演播厅10个;纪录片创作、剧情片创作、融媒体创作、民生节目、网络广播、影视配音、戏剧表演、剪辑调色、人物造型、文创设计、建筑装饰等项目工作室15个;绿岛电视台、绿岛影业、绿岛传媒中心等校内制播平台5个,为艺术类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利支撑。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崔航,如今是辽宁广播电视台的一名资深记者,曾荣获辽宁新闻奖3项、辽宁广播电视大奖2项。已经进入职场第9年的他,对学校的实践化教学模式依然感触颇深,“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具备扎实的新闻与采访功底,同时,还要兼具摄影、摄像、剪辑等能力。”崔航说,“校内的各个实验实训室,设备先进,让我们未出校园便能提前了解新闻的制作全流程,在绿岛电视台的历练,更能让我提前感受电视台的氛围,毕业后不需要太多的过渡,就能轻松融入到工作环境当中。” 

  沈阳城市学院围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布局,按照“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战略目标,于2017年建设了60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场,作为全校学生的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空间。基地整合了校内各类创新实验室,建设了路演大厅、会议室、办公室等配套设施,能够为全校学生和区域部分企业提供优质创业孵化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全体教师全程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近三年,全校累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3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78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29项,参与学生7000余人次。学生创业项目“智能光感追踪——城市光电效能引领者”在2022年辽宁省“互联网+”大赛中斩获金奖。 

  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办学特色本科院校、中国最具就业竞争力本科院校、辽宁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高校、辽宁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校、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中国最美大学等称号。今年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发布2023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排名20强,沈阳城市学院位列中国民办大学第六名,获评六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 

  新时代,新征程!未来,沈阳城市学院将继续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继续深化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自主学、动手学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化教学体系,持续推进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平台建设,努力增强学校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培养适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校园动态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地址:中国 · 沈阳市苏家屯区梧桐大街2号     版权所有:沈阳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