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1102000115号
近日,在第十六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沈阳城市学院的20组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并入围全国总决赛 ,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三等奖11项,获奖数量在辽宁省民办高校中排名第一。
“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科学技术厅、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知识产权局、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辽宁省学生联合会联合主办。“挑战杯”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和创业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群众性赛事之一,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盛会。
沈阳城市学院参赛团队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发展布局,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文化创意等方面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这些项目可以为解决相关行业发展痛点提供帮助,充分体现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担当与作为。
特等奖作品展示
作品名称:落“双减”之策,创教育新风——关于沈阳地区“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
参赛成员:林彦含 孙泊宣 王飞宇 刘瑶 邱炜智 丁悦 谢昌恒
指导教师:胡家鑫 范铭
项目简介:“双减”政策的出台,就是为了让孩子回归教育本身并且减轻家长的经济压力,如果仅仅是出台这一政策,而不去调查、分析和解决社会群众面临的问题,那就与出台这一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会造成一系列的混乱。所以,本组就“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现状及影响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相关分析,发现“双减”政策存在家长焦虑、培训机构竞争压力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教师工作负担等一系列问题。
作品亮点:本次调查抽样采取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项目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调查沈阳市“双减”政策现状,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因其问卷科学、严谨、周密,确保调查分析结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进行问卷试发放过程中,该组成员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性调查访问,以检验问卷在文字表达、题目顺序、问题格式和长度等方面是否存在不妥的地方,从而预先解决访问或汇总时可能发生的问题。
心得体会:本次获奖是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团队成员和指导教师共同努力的成果。从作品准备到报名,从初赛到决赛答辩,这些经历不但是一件作品日益完善的过程,更是我们成长最好的见证。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践行“我行我能”的校训精神,迎接更大的挑战。
一等奖作品展示
作品名称:科技之光——基于激光旋光法测量液体浓度
参赛成员:王宋璐 郭发全 于彩云 刘贞言 张馨 常凯文 徐铭 高天慧
指导教师:王雪 张宇 胡家鑫
项目简介:如今制药、药检、化工、医疗、食品等工业生产领域飞速发展,测量未知液体浓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该小组利用旋光溶液的旋光性,通过对透明溶液旋光度的测量,可以分析确定透明液体的浓度。因此设计出能供企业便携测量出未知液体浓度的装置,不但能给企业节省资金,缩短化验的时间,还可以加快相关领域的发展。
作品亮点:实际测量时,把零浓度水溶液的测量包含在调零内,减除实验测量时,除以上干扰因素外,还尚未确定的其他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无需在数据处理中再进行检测和计算,系统只需要测量蔗糖溶液,得到透射光光强即为经过蔗糖溶液衰减后的光强。这种测量方式的优点是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可以提高后期溶液检测的工作效率,简化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具有商业价值。为了验证理论和实验吻合程度、数据完整性以及研究的系统性,该小组给出了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过程。
心得体会:刚接触“挑战杯”还是在大二刚开学的时候,我们从懵懂开始一点点的成长,和老师同学奋战在一个又一个的黑夜,收获的不仅仅是奖项,最重要的是我们冲破了许多曾经给自己戴上的枷锁。如今我们都已不再害怕,习惯性对自己说:I want to try。
作品名称:绿色生活赋能者——基于智能光感追踪的离网(独立)光伏发电技术
参赛成员:张兴琪 郐洋 尹少瑞 张芷源 辛圣杰 彭博 李阳 孟子翔
指导教师:王雪 张宇 胡家鑫
项目简介:该小组响应国家住建部要求,新建筑必须与太阳能系统并行设计安装,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其主体技术是面向城市建筑的智能离网(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核心技术是智能光感追踪,实现为城市家庭生活中各类低功率智能家居产品提供电能,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实现“双碳”目标,落实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城市高楼建筑的可行性。
作品亮点:该作品立足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率先完成减排降碳,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国家、企业、个人”共赢。以沈阳为例,沈阳常驻人口约907万,沈阳家庭户为374.88万户,如果按照50%的家庭使用智能离网(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未来五年可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量、节省能源消耗、电产量稳步增长。
心得体会:通过参加这次比赛,我们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大学生活。对于我们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们团队辛苦奋斗成果的肯定。对于此次取得的成绩,感谢学校对“挑战杯”比赛的重视,感谢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还有在参赛过程中,悉心照料我们的各位校团委老师。
作品名称:基于数基生命下的智能下肢康复器械
参赛成员:王吉昶 隋天歌 徐庆 孙奕赫 徐嘉成 朱思玉 吕洪元 李海涵
指导教师:张修路 孟娜 胡家鑫
项目简介:本研究将机器人技术、数基生命系统与临床步态康复训练相结合,针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设计了一种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该康复训练机器人能够辅助患者在可控区域内实现主动意识的行走训练,同时可通过体感网络技术将患者训练相关信息传送至主治医生端,为医生及时了解康复情况及调整训练参数提供依据。同时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率,减轻患者家庭的生活压力,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作品亮点:利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获取了健康成人的下肢运动学数据,使其与移动数据相耦合,提高了患者与机器的协同性。运用先进的体感网技术,在延时以及精度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设计上,结合了人机工程学,缩小了体积,使其灵活性变强,穿戴更加方便。该机器人进一步探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各项参数对患者康复的意义,为不同类型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模式。相信随着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完善,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会得到更大的益处。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心得体会:参加“挑战杯”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不仅是我们的学术之旅,更是教会我们如何表达学术观点、如何与导师交流、如何规范学术论文的人生大课堂。你勇敢的挑战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你能行”。如果你想超越过去,赢得胜利,那就扬起挑战的风帆吧!
在本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筹备阶段,各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经过盲评、专家评审、公开答辩等三个环节,遴选出的20组优秀作品全部入围。
本次优异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现了学校良好的学术实践氛围和学生优秀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竞赛,调查研究、项目设计、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在近6个月的备赛过程中,师生之间紧密接触、反复论证、完善作品,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沈阳城市学院秉承“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深化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自主学、动手学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化教学方式,持续推进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平台建设,努力增强学校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学校不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学习、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设立创新创业百万基金、创新创业奖学金,实施“一系一赛”项目、大创学分与竞赛挂钩,成立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团队等措施,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精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近年来,学校获得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数量逐年递增。2022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65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8项,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7项,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励1500余项,实现了学校提出的竞赛获奖数量较上一学年“翻一番”的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