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1102000115号
近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公布了2025年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青年课题)立项名单。沈阳城市学院共有7项课题成功获批立项,这是学校在科研创新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进展。这批课题将有力推动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研究,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5年度规划课题 (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人工智能给民办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
课题负责人:杨哲海
课题内容:
本项目立足民办高校数字教学实际,以“人工智能+”为理念和行为指导,突出数字教学特征,系统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空间建设、教学过程开展、教学评价实施、教学体系治理”等教育教学全流程的新理论、新途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在教学空间上,强调优化基础设施和丰富线上资源,特别是校园网络、物联网设备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专项资源,为数字教育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准备和课堂实施。如利用生成式AI进行教学设计,运用智慧教室、虚拟现实设备提升教学质量与互动体验;三是在教学评价方面,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全过程、多维度的动态评价与反馈,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四是在教育治理层面,注重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并行,构建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并探索教育数据共享管理,保障数字教育健康、安全发展。
杨哲海老师表示:“沈阳城市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始终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本项目的获批使我在欣喜之余也倍感压力,身为中国顶尖民办大学的一名师者,如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为人工智能在我国民办教育领域的有效应用探索途径、总结经验,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接下来的科研期间,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将召开现场会、选派专家等多种形式进行帮扶与交流,相信通过各方努力,我们课题组一定会圆满完成课题研制任务。”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5年度青年课题
课题名称:民办高校国际化项目对学生跨文化能力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课题负责人:高思雨
课题内容:本课题聚焦民办高校国际化育人成效,致力于探究影响学生国际理解力的关键因素。研究涵盖影响因素剖析、国际项目重构及项目评估体系建设三大方向。课题通过优化国际化教育项目设计,将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理解力的培养系统融入课程体系,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国际前沿。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跨文化情境,提升其沟通协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全球胜任力。通过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研究成果可转化为跨文化交流课程、国际合作项目、线上线下联合课堂及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多维度育人体系,推动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课题名称:微生态医疗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金瑶
课题名称:医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民办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课题负责人:范铭
课题名称: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林晓敏
课题内容:
三个课题分别聚焦微生态医药功效与产品创新,依托科研平台探索新型教学路径;关注医学检验新技术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专业发展紧贴行业需求;立足应用心理学,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复合型人才成长。
三项课题的获批不仅是对生命与健康管理学院教师科研实力的肯定,更是推动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课题研究成果将为学院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科研水平、强化实践育人提供坚实的支撑。通过“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学院将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让科研成果真正走进课堂、服务育人,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课题名称:民办高校癫痫预警系统研发与医工协同育人研究
课题负责人:鞠现银
课题内容: 该项目团队联合医疗机构、科技企业及行业组织,基于多源异构数据,采用时空注意力机制与图神经网络构建癫痫智能预警系统,以解决临床诊疗痛点。在医疗应用上,通过AI技术提升基层神经疾病防控能力,探索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实时预警,提升诊疗效率与准确性;在教育革新上,构建“医师—工程师—教师”三元导师体系,建成临床案例资源库,引导学生参与数据标注、模型调优至系统部署的全流程实训,强化工程实践与科研教学融合;在产业发展上,推动可穿戴设备在教育场景的标准化应用,开发教学版预警系统和模块化实训套件,依托OBE理念反向设计课程,促进技术成果向教学案例转化。
课题名称:城市品牌传播导向下应用型高校传播学人才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课题负责人:常啸
课题内容:本课题聚焦应用型高校传播学专业如何有效培养胜任“城市品牌传播”岗位的人才,重点研究课程体系、能力结构与实践机制的优化方案,旨在弥合传统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其创新点在于将城市品牌传播中的真实案例与任务系统引入课堂,实现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课题推动了高校课程设置与地方发展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在城市宣传、文旅推广及地方营销等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能为社会输送更契合需求的传播人才。目前,课题团队已积累丰富实践基础,在本地文化传播项目、金犊奖、辽宁省“新文科+人文城市”公共艺术创意设计大赛中取得成果。未来,课题组计划将这些有效模式固化为稳定的课程机制,让更多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积累城市品牌传播的实战经验。
这七项课题的获批,是我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成效的集中展现——既有资深教授的雄厚积淀引领方向,更有青年教师的蓬勃活力担当大任。这批扎根于教学实践的课题,将成为驱动课程创新、赋能产教融合的强大引擎,最终将最前沿的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围绕服务辽宁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