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1102000115号
10月13日,第19届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落下帷幕。沈阳城市学院健身俱乐部首次参赛便一鸣惊人,摘得国奖!个人项目中,2023级工程造价专业于姝摘得甲组女子形体公开组第一名;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陈雨昕在女子健身比基尼B组中拿下第三名;团体项目女子形体总决赛中,沈阳城市学院队员们获得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
本次赛事由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嘉峪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嘉峪关市体育局承办,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健美操与艺术体操分会、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工作委员会共同执行。作为全国性高水平赛事,本届比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109所高校的8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和领队参与,堪称全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领域的巅峰对决,集中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阳光风采与精神风貌。
28天的极限挑战
“一样的动作重复成百上千次,只为了在赛场上有拼的可能。”得知获得国赛资格时,留给于姝的准备时间,只剩下不足三十天。面对体脂率尚未达标的现实和全国最高水平赛事的压力,她别无选择,只能开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她的计划严格到近乎“疯狂”:每天进行早晚两次、每次40至50分钟的有氧运动,让身体持续处于高强度消耗的“暴汗”模式。所有课余时间,她几乎都“泡”在健身房里,花费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反复打磨每一处肌肉线条。
饮食上,于姝对自己展现出了极大的严苛与自律。不仅甜品、炸鸡等美食与她彻底“绝缘”,甚至连每一餐的主食都需要经过电子秤的精确计量。每日重复不变的土豆、米饭和白水煮鸡胸肉,构成了她备赛期的全部滋味。
生理上的饥饿感和疲劳感如影随形,心理上的压力更是难以排解,“离出发没几天了,我的体重和围度却毫无变化。”努力不见成效的焦虑,曾让她在宿舍里数次崩溃大哭。但每一次泪水的释放,都伴随着家人、朋友和教练的温暖鼓励。擦干眼泪后,她总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绝不能辜负教练和学姐的苦心。
备赛的时光在汗水中悄然流逝。于姝也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能从镜中清晰地见证自己的蜕变。这份日新月异的进步,让她坚信坚持的意义,内心也随之愈发从容笃定。当她最终在赛场上完美展示自我时,她深感收获的远不止名次——那份在极限坚持中淬炼出的毅力、自律和对卓越的执着,才是足以让她受益终身的财富。
三个月精益求精
相比于姝的短期冲刺,陈雨昕从暑假便开始了系统备赛,“竞技类项目想要拿好名次,必须比别人肯吃苦、肯卖力、肯下功夫。”假期期间,她每天力量训练3小时,早上空腹有氧1小时,练后还有1小时有氧,而张洋教练也会在线上指导她的训练动作。
“健美备赛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心理韧性的锤炼。”备赛期间,陈雨昕只要有时间就泡在健身房里,针对省赛时的不足调整训练计划,着重打磨肩部外抛度、臀部线条和背部肌肉结构,每个细节都力求精益求精。 从备赛初期的满怀憧憬,到中期的身心疲惫,再到赛前的紧张焦灼,每个阶段对陈雨昕来说都充斥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随着备赛深入,热量缺口扩大、碳水摄入减少,她出现疲劳、精力不足、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训练状态也进入了瓶颈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与备赛意义。
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科学应对与良好的心态。通过与教练、队友交流,分享感受与困惑,陈雨昕获取到了专业的训练建议与情感鼓励,“我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替代消极想法,通过正向思维强化心理韧性,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明白疲劳、瓶颈是正常过程,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向目标靠近。”
“生理上的痛苦可以通过科学方法缓解,心理上的困境需要用韧性与智慧突破。当代表学校站在赛场的那一刻,所有的坚持都会化为光芒,而这段克服困难的经历,会成为比奖牌更珍贵的财富。”陈雨昕说。
个性化方案打造冠军之路
“每一块奖牌背后,都是一套量身定制的科学训练体系。”健身俱乐部指导教师张洋表示,首次征战全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针对两名学生的身体特质与技术短板,教师团队制定了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于姝同学备赛时间紧,我们重点突破体脂关;陈雨昕同学训练周期长,我们更注重细节打磨。每个人的生理特点、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同,必须因材施教。”训练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三合一”训练模式:将形体训练、营养管控、心理疏导有机结合,确保队员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达到最佳状态。
“健美比赛不仅是肌肉的较量,更是心态的比拼。”比赛当天,指导老师成了队员们最坚实的后盾,“赛场上,我需要帮助她们精准把控每个动作细节,及时调整竞技状态。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技术指导,更是心理支撑。要让队员明白:你们已经付出了最大努力,现在只需要尽情展示自己。”
张洋老师表示:“这份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学校的鼎力支持与悉心保障。此次成绩不仅是对学生刻苦付出的肯定,更是学校重视体育育人、支持学科竞赛的体现。未来,团队将系统总结本次参赛经验,继续深耕健身健美教学与指导,完善训练体系,加强科研支撑,在校园内营造更浓厚的健身氛围,让更多学生了解健身、爱上健身,培养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