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1102000115号
为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3月5日下午,影视与艺术学院在传媒楼308教室举办了“AI赋能教育教学的若干思考交流研讨会”。乔睿院长、曹舒副院长、教务办、各专业系主任、系教学秘书教和专业教师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艺术教育,助力教学创新。
会议伊始,乔睿院长基于个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体验,对当前流行的AI软件进行了分享。她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艺术教育领域开辟了崭新的发展空间。AI技术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还能够为艺术创作注入新的工具和灵感,促进教学模式的革新。乔院长进一步强调,作为艺术教育的先锋阵地,影视与艺术学院必须积极吸收和采纳新技术,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潜力,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艺术领域专业人才。她激励全体教师勇于探索AI技术,将其有效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成效的显著提升。
随后,来自电影制作、表演、播音、视觉传达设计等11个专业的教师代表依次发言,分享了他们在教学中应用AI技术的经验与思考。教师代表们从教学方法创新、艺术创作辅助、教学资源优化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电影制作教师李野分享了使用AI软件如kimi、豆包、deepseek的经验,并特别提到了deepseek在after effects教学中的应用。他指出,AI软件通过脚本功能有效解决了多组合成时间控制的难题,使复杂的合成工作变得流畅。AI技术的兴起为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他希望这次分享能激发大家探索AI与设计结合的兴趣,并期待未来技术与创意的更多碰撞,共同开拓数字艺术的新境界。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唐赛子分享了AI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包括备课、课堂互动、作业批改等方面。同时,指出了AI在艺术审美和情感理解方面的局限性,并探讨了其为艺术从业者带来的机遇。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应构建本地化AI基础设施,并推动教师角色向复合型数字导师转变。在技术指导下,教师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辩证思维、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字伦理,以应对AI时代的新挑战。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程玥鑫介绍了Deepseek提示语的高效使用技巧,并结合《新闻学概论》课程的结课论文,说明了如何利用Deepseek的提示词功能辅助学生创新论文大纲。提示语是用户与AI系统交流的指令或信息,用于引导AI生成特定输出或执行特定任务。
摄影专业教师关紫兮分享如何有效的使用 AI,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有效提升艺术类学生处理文字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她认为应用AI,并不是依赖它去替我们思考,而是利用它去让我们思考的更多,从而有效的助力艺术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塑造。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朱冉分享了研究AI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创建了一个包含工具、教学和生态的三维革新体系。通过使用Deepseek、Midjourney、Dall·E等AI工具,学生能够高效创作出高审美价值的作品,而智能设计软件则通过自动生成模板来释放学生的创意。教学模式也经历了三次重大升级,包括3D数字人教学、个性化学习路径和AI评审系统。未来,专业计划开设《AIGC设计工作流》工作坊和建立地域文化AI素材库,以加强产学研合作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AI技术重新定义设计与教育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特创意和决策力。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教师顾辰认为,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可逆的趋势,教学应积极适应。例如,在《影视美术概念设计》课程中,AI绘图技术为创作提供了便利,但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造力。教学实践结合了传统创作和AI技术,学生在多个方面通过AI技术取得了进步,并在竞赛中获奖。尽管如此,艺术创作的核心是人类情感,AI提高了效率,但艺术的独特性和灵魂仍需人类情感的注入。因此,AI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主导艺术创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李学林分享了从初次接触AI到深入实践的心路历程。探讨了AI如何延伸教育触角、打开课堂边界,并提出“AI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引入AI剧本分析工具、智能影视制作项目等具体实践,展示了AI在剧本创作、素材筛选、剪辑等方面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高效、扎实的专业能力。同时在探索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待AI做到能够熟练运用但不依赖。能够积极探索,但不盲从。
表演专业教师张晶莹认为,在表演教育视域中,AI应定位为"创意催化剂"与"技能增效器",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时空限制辅助教学,而非替代人类的情感共鸣与创造性表达。以Improbotics即兴戏剧系统为例,AI生成的荒诞台词倒逼演员突破程式化表演,人机交互训练有效提升多维叙事建构能力,此类实践可转化为"AI即兴搭档"课堂模块。教育者需引导学生实证AI工具提升训练效率,但要凸显人性化叙事不可替代性; 以及建立"艺术价值评估框架",培养技术批判力与艺术主导意识,在AI时代守护表演艺术的本质内核。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教师边圣伦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AI为该专业的教学实践带来了新动力。AI工具提高了创作效率,如智能助手分析剧本结构、优化台词逻辑,以及虚拟制作技术搭建沉浸式场景。AI驱动的表演训练系统通过捕捉学生微表情与动作数据,结合经典作品库提供个性化反馈。AI生成式技术拓宽了学生的创意边界,激发创新思维。AI成为教学迭代的“智慧伙伴”,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未来,探索如何将AI技术深度嵌入导演人才培养全流程,构建“人机协同创作”的教学生态,是值得持续探索的方向。
艺术与科技专业教师王云龙分享了AI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展望。首先,介绍了AI在音乐创作和编曲方面的应用,如通过AI音乐生成工具创作各种风格的音乐,利用DeepSeek寻找创作灵感,以及利用雅马哈斯坦伯格公司开发的最新版 Cubase14和苹果公司的Logic Pro编曲软件进行音乐编曲制作。其次提出了几种未来教育教学与AI技术相结合的设想。
流行舞蹈专业教师王钰涵分享作为舞蹈教师,在将AI融入教学的过程中的收获。AI动作捕捉与分析软件,能精准指出学生动作偏差,像旋转时的角度问题,助力基础动作纠偏。个性化学习平台依据学生水平定制内容,让教学更具针对性。VR、AR软件营造的沉浸式练习场景,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评分系统减少主观评分偏差,提供客观反馈。但AI也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人文关怀与艺术指导。未来,我会继续探索,让AI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更好地助力学生舞蹈学习。
会议最后,曹舒副院长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她充分肯定了教师们在AI赋能艺术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对AI赋能教学下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理念更新、伦理引导及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一是角色转变,从知识讲授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成为学习伙伴。二是教学理念,教师要接受AI,与学生共同学习,为学生排忧解难。三是伦理引导,做好伦理和教育引导,规范学生使用AI行为,明确使用规则。四是合作交流,加强学院内部及与其他高校的AI教学合作与交流。
曹院长强调,学院将继续加大对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支持力度,鼓励教师们不断学习和探索,推动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她希望全体教师能够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AI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共同推动学院艺术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本次研讨交流为学院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为AI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影视与艺术学院将继续探索AI赋能艺术教育的新模式,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